孩子们的急救培训课应该怎么讲?
发布时间:2022-03-16
“应对突发事件时,大多数青少年表现为不懂、不会、不敢”
2021年,教育部曾印发通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,并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。但青少年急救培训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,体系化不足、专业化欠缺。在应对突发事件时,大多数青少年表现为不懂、不会、不敢。
为普及青少年急救知识和技能,应联合学校教师、心理学者、青少年社团组织者、急救专家、体能发展专家等,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特点,打造包括失去意识、触电等现场急救内容的课程。
有心理学者分析,一般而言,现场施救非常复杂,涉及年龄、体能、心理、社会、急救等各种因素复杂交织。不同年龄段的人,由于其认知发展、力度和控制力、应急冷静程度均有所不同,面对同样场景时,产生的反应不同,因此需要匹配不同的急救方式。家庭、学校、道路是青少年“三大生活场所”,急救课程围绕这些场所可能出现的失去意识、异物卡喉、触电、一氧化碳中毒、跌落及碰撞、大出血、中暑、烫伤、溺水等九大危急场景,教导青少年如何作出应急处置。在失去意识的应急场景中,常见的如心源性猝死是急救课程的重点内容。心脏骤停的最佳抢救时间短,一般称为“黄金4分钟”。
为提高青少年急救技术培训的科学性,专家团队按心理及身体发展状况,将青少年划分为不同年龄段,通过模拟情景练习,青少年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急救技能。青少年急救课程把青少年设定为危急场景的第一目击者,让他们在遭遇可能致残致命的紧急情况时,按不同的急救指引和急救程序来展开力所能及的救助。在课堂形式上,课程老师按不同场景播放视频或者图片,帮助青少年建立初步认知,启发学生进行场景关联,同时在场景中进行演示和示范,构建场景感和真实感。除了知识讲解,还应组织相应的演练,通过模拟真实的危急场景,锻炼青少年的反应能力、急救意识。当真正有危急情况发生,青少年就不会慌乱。由于演练具有趣味性,青少年也更愿意参与。